阿里巴巴掛牌不只穩坐「港股一哥」 還讓全球資本市場有了「新面貌」 台灣如何不被世界拋下?

文章目錄

阿里巴巴掛牌不只穩坐「港股一哥」 還讓全球資本市場有了「新面貌」 台灣如何不被世界拋下?

對香港來說,11月26日是值得記上一筆的日子。當天一早,港交所內到處是代表阿里巴巴的鮮橘色,一聲鑼響後,阿里巴巴在港交所正式掛牌交易,全天收漲6.59%,收盤達187.60港元,總市值超過4兆港元(約新台幣16兆),立即超越騰訊,成為「港股一哥」。

港交所外,小小彈丸之地的香港,則是歷經半年多的社會衝突,香港區議員選舉剛揭曉,民主派獲得大勝,示威支持者認為他們主張的民主訴求獲得普遍認同。不過,資本市場最厭惡暴力,港股今年表現靜陪末座,此刻正猶如一場大衝突後的傷停時間,示威者與政府都在觀望下一步。香港局勢如何演變,充滿未知數。

阿里上市對全球資本市場 產生蝴蝶效應

阿里巴巴回港掛牌,不會只是超越優步(Uber)成為 2019 年以來全球最大上市案的意義而已,這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不僅對香港的未來、香港的資本市場,都將產生重大影響,當然更會對包括台股在內的亞洲及全球資本市場,產生難以迴避的蝴蝶效應。

首先,阿里巴巴此刻回港掛牌,對社會持續動盪的香港,有很大的激勵作用。

持續半年的香港反送中運動,在十一月進入更令人觸目驚心時刻,在香港大學的火海衝突,把警民對抗帶到高點。阿里在此刻回港掛牌,當然有穩定軍心的作用,彭博新聞網(Bloomberg)還分析,阿里此舉是「向北京展示忠誠」。

只是,香港在經歷如此巨大的衝突後,早就已經回不去了,香港年輕一代不畏懼上街頭,不惜以流血及生命來表達主張,一個世代與港府及北京的樑子已經結下,不會那麼容易就善了。

對港交所來說,阿里回到香港掛牌,其實是圓了五年前無法「回家」的夢。因為2007年,阿里巴巴的B2B業務就已在香港掛牌,2012年阿里在港股下市,希望整合成一個電商集團後,在2014年重新在香港上市。但這個掛牌被港交所拒絕了,關鍵因素是香港不容許「同股不同權」的企業掛牌,之後香港修改規定,才終於讓阿里巴巴順利回家。

阿里市值一舉突破港幣4兆元  躍升港股一哥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也在阿里巴巴掛牌時表示,「在香港非常困難的時候仍然回來,心裡感到欣慰。今天的香港,仍然困難,但相信今後還有很多浪跡天涯的公司都會回香港。」在美中貿易戰當下,還有眾多中國赴美掛牌企業,如百度、京東、網易、攜程網,未來都很有可能跟進阿里腳步,選擇回港掛牌之路。

其次,阿里回港掛牌,立即坐穩港股一哥的地位,也讓香港資本市場面貌大幅改變。

1997年香港回歸以前,香港掛牌企業以金融、地產為主,之後中資股大舉赴港掛牌,眾多以中國為名的企業如銀行、電信、能源、石油、壽險等蜂湧進入港股,績優H股及紅籌股成為香港股市的主軸。

2004年,騰訊在香港掛牌後,股價一路挺升,多年來都是港股市值最大的企業,如今,阿里回港後,當天市值一舉突破4兆元港幣,超越騰訊的3.2兆元,港股一哥、二哥都由全球網路與數位經濟指標企業盤據,也讓港股面貌更多元化。

阿里加騰訊 兩大集團左右恆生指數

以市值來看,阿里加騰訊已超過7兆港元,占港股市值有2成以上,若再加上「阿里系」與「騰訊系」在港上市企業,例如阿里系的阿里健康、阿里影業、雲鋒金融、高鑫零售,還有騰訊系的眾安在線、易鑫、閱文、美團等,兩大集團的股價表現,已足以左右恒生指數當日的表現,香港也會因為這些網路新經濟企業的加入,讓香港資本市場更為豐富迷人,對投資人的吸引力也會大幅增加,讓香港更有本錢與那斯達克及紐交所相抗衡。

在美中貿易戰前,網路產業早已出現「一個世界、兩個系統」,一邊是美國的臉書、谷哥及亞馬遜,另一邊則是中國的騰訊、百度及阿里巴巴,如今隨著美中對立更檯面化,阿里巴巴從紐約回港掛牌,更讓美、中兩大資本市場彼此對立並展開激烈較勁,讓這場美中大戰的戲碼,從產業戰場繼續打到資本市場。

最後,香港資本市場的起落與變化,不僅立即影響全球市場,也會對台灣帶來微妙的影響。

台灣資本市場應適時改變 否則會被世界拋下

對一個市值小很多的台灣資本市場來說,香港股市多元化的進展,對台灣顯然是一大挑戰。當競爭愈來愈沒有國界,中國市場的影響力愈來愈大,港股吸收新經濟力量愈強,對以電子及高科技為主的台灣資本市場來說,衝擊不容小看。

以生技醫藥產業為例,香港去年修正對無獲利生技醫藥股的上市辦法後,自去年四月至今年九月底,已成功吸引16家公司掛牌成功,總計籌資535億港元,對照今年台股新上市公司大幅滑落,生技股已陷入籌資不易的情況,呈現明顯一長一消的對比。

生技新藥股風險高是全世界皆然,但台灣淺碟的資本市場,似乎也不願意容忍這樣的企業,近來台灣生技新藥股出現募資停頓及掛牌不順等情況,勢必影響到產業長期發展,未來會不會選擇台灣做為掛牌首選,或甚至出走至香港掛牌,顯然也是一個重大考驗。

再舉另一個例子,此次阿里回港掛牌,關鍵因素是香港修改並容許接納「同股不同權」企業,這個規範在亞洲也是遙遙領先,充分顯現香港國際化腳步,但這個對公司治理衝擊不小的制度,顯然台灣並沒有共識與討論,主管機關也表明不會跟進的態度,可以說,以台灣資本市場對於「同股同權」的堅持,未來幾年內要通過並容許這類企業掛牌,機會是相當小的。

但問題是,台灣未來也會有網路型態的企業出現,例如最近募到八千萬美元的沛星(Appier),號稱是台灣第一隻獨角獸,未來這種型態的企業要掛牌,若也希望採取同股不同權的方式,那麼,台灣能夠容忍這樣的企業掛牌嗎?會不會重演五年前阿里無法在香港掛牌的事件?台灣若沒有改變的胸襟與包容力,如何把台灣自己土地培養出來的獨角獸留下來?

更進一步來看,同股不同權其實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香港做為全世界資本市場法規與制度最領先進步的地區,還有很多觀念與作法,都是台灣需要急起直追之處。

五年前阿里被港交拒於門外時,當時阿里副董事長蔡崇信說了一句話,「香港資本市場應該適時而變,否則會被急速變化的世界拋下。」五年後,香港從善如流,將阿里重新迎回來,也為動盪不安的香港,帶來一大鼓舞。蔡崇信這句話,如今剛剛好也可以送給台灣,「台灣資本市場應該適時而變,否則會被急速變化的世界拋下。」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