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生物相似藥341億美元大餅 台廠妙打「特色戰」才能贏

文章目錄

搶生物相似藥341億美元大餅 台廠妙打「特色戰」才能贏
(照片:台康公司提供)

六月二十八日掛牌上櫃的台康生技,蜜月行情表現普通,掛牌當天以三十一.二五元收盤,只比承銷價三十.八五元上漲一.三%。台康是國內生物相似藥的代表性企業,在生技股投資人逐漸對新藥、學名藥等醫藥類股失去信心的氛圍下,台康未來能否獲得投資人青睞,將對台灣生物相似藥的發展,具有關鍵的指標意義。

所謂的生物相似藥,指的就是藥廠對專利過期的生物藥進行仿製生產的藥品;從市場分析來看,生物相似藥已是近年來醫藥市場中成長最快速的領域。

二○一八年全球前十大熱銷藥品中,有七個是生物藥品。根據IMS Health的統計,預計二○二○年全球藥品市場總金額達到一.四兆美元,其中生物藥將占二八%,近四千億美元。此外包括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及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最近六、七年核准的新藥中,超過三成都是生物藥。隨著原廠生物藥專利權陸續到期,一般認為,生物相似藥將在一九年起進入快速成長期。根據TrendForce預估, 二○二○年,生物相似藥市場規模可達到三四一億美元。

台康代工兼開發

乳癌藥五百萬美元簽約金入袋

相較於學名藥是小分子化學藥,生物相似藥屬於大分子藥,兩者在性質上雖然都屬仿製藥,但由於生物相似藥還需要做臨床,難度高很多。且由於市場機會大,太多人看好,競爭也非常激烈,除了國際藥廠投入發展,包括韓國三星及Celltrion,以及為數更多的中國、印度廠商也傾全力搶進,台灣廠商要在這塊市場競逐,如何走出具特色的商業模式,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台康生技創立於一二年底,團隊是從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衍生出來,公司成立之初,就已確立要朝代工與自有品牌雙軌營運的模式發展,先積極發展接受客戶委託的研發與生產服務(CDMO)事業,以此奠定營運基礎後,再進一步發展自有產品,挑戰回報率更高的市場商機。

因此,以台康去年二.八億元營收來看,全部是接受國際藥廠委託的CDMO收入,讓台康營運得以立於不敗之地;至於深耕已久的自有產品,如今也已開發七個產品線,其中四個與目前全球最熱門的HER2陽性乳癌有關。

今年四月,台康的自有產品更進一步大放異彩,獲得國際學名藥及生物相似藥大廠Sandoz認同,決定簽下台康的乳癌生物相似藥EG12014除台灣及中國外的全球專屬授權銷售合約,其中五百萬美元簽約金已於六月二十六日起分批入帳,為第二季業績添加大補丸。另外,與Sandoz的合約中,還包括後續六千五百萬美元里程碑金,也將依約定時程陸續到位。

台康生技總經理劉理成說,台康EG12014產品總計投資金額為一.一億美元,未來若進度順利完成,至二○三○年前複合報酬率(IRR)可達二○%至三八%。EG12014是台康開發的第一個自有產品,如今取得Sandoz授權合約,也宣告台康的雙軌模式已開花結果,並可望吸引更多CDMO客戶下單。

乳癌是目前全球最受矚目的大藥,台康這款乳癌生物相似藥的原廠是羅氏(Roche),在羅氏一八年年報中,賀癌平(Herceptin)全球銷售額達六十九.八二億瑞士法郎(超過七十億美元),在台灣健保支出藥品項目中,賀癌平也是最大藥品之一。

除了台康之外,國內另一家具代表性的生物相似藥廠泰福-KY,執行長趙宇天曾經是全球第三大學名藥廠華生製藥的創辦人。泰福不論在商業模式或股東結構,都與台康相當不同,除了只做自有產品,商業模式也採取鎖定美國市場,從研發、製造及銷售都自己做,其中研發工作分散在美台兩地,其他營運重點都放在美國聖地牙哥。

在股東結構上,台康大股東除了從初期就一路相挺的台耀化學,還有不少來自國發基金、耀華玻璃及台杉等政府支持的基金;至於泰福的大股東,則是趙宇天加上潤泰集團尹衍樑。

泰福奉行老二主義

不跟大廠拚  站穩20%市占就夠

從學名藥跨足到生物相似藥市場,趙宇天很清楚,由於市場商機很大,小公司不見得就沒有機會,但要與大公司競爭,就須有自己的經營特色,作法也要不同,要更靈活、彈性及效率化經營,否則很難在市場立足。

例如,小公司要先求生存,因此泰福目前進行中的三個產品線,也是從簡單的做起,再逐步挑戰難度更高的市場。例如第一個產品線TX01,適應症是癌症化療後的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目前已有多家公司拿到藥證。泰福若順利在今年九月取證,屆時激烈競爭的市況也很難避免;但泰福要藉此磨練布建多時的行銷業務能耐。

第二個產品TX05是抗乳癌藥,其用途與台康的EG12014是一樣的適應症,這項產品目前雖然在全球已有五家公司拿到藥證,但市場與難度都比第一個產品高很多,也是泰福冀望能夠「轉大人」的轉折點。

趙宇天說,在生物相似藥市場,第一、第二個進入市場,不見得能讓公司賺到錢,因為市場需要花時間教育,泰福採取「老二主義」,不追求第一或第二,先取得入場門票,再逐步發展。根據趙宇天的預估,每一個大藥估計競爭者都應該有二到五個,小公司若把作戰計畫做好,還是有機會。

例如,大廠可能要追求四、五成的市占或九○%的毛利率,因為大廠的行銷業務成本很高;但對中小型公司來說,十五至二○%的市占、六○至七五%的毛利率,就已是相當不錯、可以嘗試進行的業務了。

此外,生物相似藥與學名藥還有一個不小的差別。過去學名藥會因為每增加一個競爭者就出現價格大崩跌,生物相似藥則因市場仍在教育學習中,價格競爭的情況較緩和。例如以去年在全球生物相似藥市占達二五%的Sandoz為例,旗下的白血球增生劑產品銷售多年,已取得二五%的市占,但價格仍是原廠藥的八五%,與學名藥價格快速下滑的情況非常不同。

基亞、浩鼎事件過後

台灣生技業迎來新契機

在台灣的生技醫藥產業中,醫藥類股曾是天之驕子,吸引最多的資金與目光,但經歷基亞、浩鼎等事件後,如今已無當年光環,從天堂掉到地獄不過幾年光景,如今這個考驗仍在持續中;六年前風光掛牌的安成藥,如今也在大股東主導下,決定於八月五日下櫃,收購價也不到當年掛牌價的三分之一,讓投資人學到深刻教訓,對醫藥產業又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此刻,生物相似藥的「新實驗」又已啟動,台康的掛牌沒有獲得太多光環,但如此缺少激情的開場,卻反而是投資人漸趨成熟理性的象徵。未來台康、泰福等公司的經營團隊,若能在壓力較低的情況下全力衝刺,並持續繳出好成績,或許對台灣生技業來說,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