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案例,小創意也能變成大生意

文章目錄

一個小小的創意,能不能變成一門大生意?我覺得,只要你找到對的方法,認真去做,再微不足道的想法,都可能變成一個成功的事業。最近我採訪兩個創業家,就很值得與大家分享。

成立於2014年的「濾能公司」,採用創新的抽取式濾網設計,讓半導體及面板等公司無塵室中所使用的濾網,框體可以重覆使用,大量減少濾網廢棄物的損耗,而且重量減輕、更換容易,另外模組化的分層設計,可過濾不同類型氣體,可以針對不同氣體做不同時間的更換,減少不必要的耗材支出。

也因為這樣的創新設計,目前已有台積電等許多重量級企業採用,五年來濾能累計的銷售量,總共已減少廢棄物三千噸,可達一百座的101大樓。

濾能公司創辦人兼董事長黃銘文,2000年起在台積電服務六年,當時他只是一個在品質實驗室工作的小工程師,但他學習如何在一堆資料中分析問題,後來他到外商康法(Camfil)公司服務七年,這家公司是全球清淨技術及空氣濾網的領導廠商。兩個工作歷練,讓他決心走向創業之路。

他說,創業前三年很辛苦,許多股東及材料供應商不斷懷疑他是不是騙子,差一點他就要解散公司,大家平均分攤債務還錢。不過到了第三年,開始有大廠下單,2016年也出現損益平衡,並從2017獲利至今。員工則從最初只有四個人,如今已累積到五十人。

濾能會想出抽取式濾網設計,主因是過去每家工廠廢棄化學濾網幾乎可以說是滿山滿谷,一定要思考減少廢棄物,但傳統上做濾網的人完全不認同抽取式設計,因為他們認為要在潔淨室中抽換濾網,一定會洩露出大量粉塵,因此從來沒有人這麼想過。濾能從設計上解決這種疑慮,幫客戶降低許多浪費,終於成功讓客戶買單。

第二個案例是「Taiwan Diary」,於兩年前成立,創辦人是目前就讀交大科管所博士班的越南籍留學生杜海勇。公司的主要業務是行銷台灣各大學給越南人,並雙向為台灣及越南兩地提供各種諮詢及中、越文教學等服務。

杜海勇說,他是2015年來交大上GMBA課程,當時老師要大家交一個作業,要向自己國家民眾介紹台灣及他就讀的交通大學。於是他製作了一段影片介紹自己如何申請到交大獎學金以及在台灣念書的經驗,結果影片有很多越南民眾按讚,於是促使他開始創業。

杜海勇說,隨著經濟一直成長,越南人出國留學風氣很盛,但越南留學代辦仲介費太高,動輒兩千美金以上,而且資訊也很不透明,經常傳出不良仲介詐騙越南學生來台灣打工,因此當他以交大留學生身分介紹台灣時,大家很容易產生信任感,在越南辦了幾次說明會,都引起熱烈迴響。

杜海勇說,過去很多越南人出國留學,不是到歐美就是去澳洲,亞洲也只會去日、韓,很少有人想過來台灣,通常會來台灣都是來打工的。而且很多越南人印象中認為台灣與中國是同一國,但一般越南人又很討厭中國,因此像他這樣到台灣念書的人真的很少。

於是,他開始在越南辦工作坊分享到台灣留學的經驗,很多高中及大學生都來聽,後來參與的人越來越多,除了交大之外,有更多學校委託他在越南辦招生推廣,他也開始幫越南人申請台灣的大學,並協助修改申請文件及文章等。

後來,他發現可以做的事愈來愈多,例如在越南開課教繁體中文,另外他也發現台灣新住民有愈來愈多的越南太太,她們不見得有空教小孩越南話,因此也在台灣開課教越南語。最近,他更與非營利組織合作Taiwan Cornor計畫,要在胡志明市設立一個台、越文化教育交流中心,並在群募去做募資。

Taiwan Diary目前員工有三位台灣人、五位越南人,杜海勇的妹妹原本去韓國念書,如今也轉來台灣就讀,並與他一起創業。

杜海勇說,沒想到創業後原來可做的事情那麼多!而且台灣創業風氣盛,比越南強,他在交大又遇到許多熱心學長及校友支持,其中很多都是電子公司董事長或總經理,「能夠獲得這麼多大老闆的幫忙,在越南根本是無法想像的。」

杜海勇這個創業,遇到的國際環境與機會也相當好,由於美中貿易戰後,越南、台灣是受惠轉單最多的國家,其中台商也有不少轉赴越南投資,對越南人才的需求也在提升,加上台灣的大學缺乏學生,必然要朝國際市場去招攬更多學生,人口九千餘萬人的越南,顯然是一個亟待開發的處女地。

以上這兩個案例,濾能是銷售具有專業技術的濾網產品,黃銘文也歷經十餘年的工作累積,但濾能得以成功,就是來自一個更改設計的小小理念;杜海勇創業題目進入障礙雖然低一點,但會創業其實是源自一份簡單的課堂作業,其後又不斷在台灣與越南尋找相關機會並快速擴張。誰說一個小小的創意,不能做成一個大事業呢?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