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規則」重創投資動能 生技新藥股如何劫後餘生?

文章目錄

「潛規則」重創投資動能  生技新藥股如何劫後餘生?
照片:今周刊。

浩鼎案至今快三年,生技產業也歷經風風雨雨。塵埃落定後,該如何看待如今的生技股票市場?

市場傳言,浩鼎事件起因與當年浩鼎、醣基合併不成,有相關人士向檢調檢舉有關,但真相至今未明;不過,生技產業受到浩鼎案衝擊,卻已歷經各種創傷,二○一六年以來股價低迷、企業籌資不順、公司下興櫃等風波,已讓生技產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打擊。

回顧一六年二月底,浩鼎抗乳癌疫苗新藥「解盲未達標」後,便陸續傳出各種內線交易及貪污等爭議,浩鼎股價快速從最高點的七五五元,一路盤跌至一一八元,市值則從最高一三○○億元跌至最低二○○億元,也影響相關生技新藥股從雲端大幅修正。

也因為企業股價與市值明顯滑落,最會燒錢的新藥產業一旦出現籌資不易,容易有資金斷鏈情況,至今陸續有九家公司撤離興櫃,包括健永、喜康、聯生藥、易宏、源一、生控、瑞寶、泰合、金樺公司,除了金樺是被上櫃公司順藥合併外,其他八家都是「股價不振、籌資不易」等相關理由撤離興櫃。

由於上市櫃生技股大幅修正,也有包括上櫃公司中美冠科、百略被外商以溢價收購,關鍵原因也是在台掛牌股價偏低,彰顯不出價值。

浩鼎

浩鼎案迄今近3年,重創投資人信心,對台灣生技新藥股衝擊深遠。右2為浩鼎董事長張念慈。(圖片攝影/吳東岳)

學研單位畏懼  產業停滯兩年

一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早上,聽到翁啟惠無罪消息時,投資生技業三十餘年的泰合生技董事長李世仁直說:「太好了!太好了!這是生技業的好消息!」

李世仁說,浩鼎案對台灣生技業影響相當巨大,過去產業之所以蓬勃發展,是因為《科技基本法》打破束縛,鼓勵學研單位與產業界合作;但浩鼎案以重刑起訴回國貢獻的翁啟惠,讓所有學研單位都因畏懼而不敢有所行動,海外學人也跟著同步縮手,讓整個產業發展出現兩年的停滯。

此外,浩鼎案衝擊也遠比早期的基亞事件要大許多,除了影響到中研院及翁啟惠的聲譽,其實更關鍵的是政府的處置態度,尤其是新增許多「浩鼎條款」,雖然也是為了保護投資人,但不可諱言,也讓產業發展與資本市場受到限制。

所謂的「浩鼎條款」,包括要求不需獲利就能掛牌的企業(以新藥公司為主),公司董監事、主要研發與技術核心成員、持股五%以上大股東,股票掛牌後,要閉鎖二年不能賣。

業者舉出相關「潛規則」還包括,上市櫃條件趨嚴格、陸資持股一成(現行法令規定是三成)就無法上市櫃、對企業公布重訊的時機與內容均有詳細嚴格的規範等。

針對這些「潛規則」,雖然主管機關多次與業者溝通,但對生技新藥股的投資卻已造成傷害,例如創投投資時,會將持股降低至五%以下,資金動能更加受限。

浩鼎股價

生技股藥證難拿  投資人灰心失望

讓投資人對生技新藥業灰心失望的另一個原因,則是生技股不僅藥證很難拿,即使拿到藥證後,業績提升速度也很慢。例如,過去拿到藥證的公司,除了智擎獲利較明顯之外,包括取得國內藥證的彥臣、懷特、中天、太景(另外也包括中國),以及海外取證的寶齡富錦、安成藥與一八年拿到藥證的中裕等,財報都僅小幅獲利或持續虧損,這對憧憬取得藥證帶來大獲利的夢想,是一大打擊,也造成投資人快速遠離生技新藥股。

針對投資人這種失望的心情,業界人士認為,生技新藥產業正經歷結構性的劇烈改變,資本市場將持續低迷,經營者必須好好思考,不僅要重新定位,目標也要更清晰,尤其是要善用國際資源,找夥伴共擔風險、共投資源,如此才能搶在第一時間上市,並讓新藥取得最好的營運成果。

該業界人士舉例,過去新藥公司的通病,都是到國外找授權,光授權金就要付數千萬美元,然後做很長很辛苦的臨床實驗,最後再想辦法賣出去;但在這個過程中,一開始就花很多錢,也沒有很清楚的定位,最後賣給誰也不知道,只能憑運氣。

「每個人都只有一發子彈,別想要有第二發、第三發。」該業界人士強調,台灣資本市場本來就有限制,未來新藥公司不可能有多餘資金隨便揮霍。舉例來說,為了補足台股不足,晟德集團已朝向中國、香港、日本、美國等資本市場發展,預計旗下事業除了赴海外掛牌外,也朝合併收購與策略結盟等方向著手。

台微體總經理葉志鴻

台微體總經理葉志鴻認為,生技產業較難理解,需要專業分析師做投資建議。(圖片攝影/陳永錚)

國際合作動能差  資金都湧向中國

此外,台灣發展新藥產業的困境,還有許多基本問題與挑戰。投資生技股近三十年、目前負責國家級生技基金台杉「水牛二號」的總經理沈志隆認為,除了資本市場明顯萎縮外,台灣生技新藥的國際合作動能不足,國際資金幾乎都跳過台灣直接到中國投資;另外,台灣缺乏對外溝通能力,也導致資深國際生技商務人才缺乏。

沈志隆舉自己親身經驗,台灣生技資本市場從一二年起飛後,當時他在產業界服務,許多外國公司來訪,想了解在台上市的相關資訊,但官方說明缺乏,甚至沒有英文,讓外商無法理解遊戲規則,也影響國際企業來台掛牌與人才的加入。

此外,許多上市規則改來改去,從詢價圈購改為競標,原本是為了保護散戶,但因為生技股很難懂,散戶又對股價波動很敏感,結果反而導致不少上市櫃股流標。

而在國內生技新藥資本市場的生態鏈中,由於缺乏優秀分析師,以及高品質的研究報告,也讓生技新藥股難以吸引外資法人,當然更難像台灣電子股動輒擁有五、六成的外資股東。

一八年十一月底,成功在美國那斯達克發行美國存託憑證(ADR)的台微體公司總經理葉志鴻說,美國有很多研究生技的資深分析師,寫的報告也很有深度,此次台微體到美國上市,他花了許多時間與法人見面,「他們對公司每個說法都問得很詳細,我們的商業計畫寫了五十頁,但他們的研究報告中,光風險部分就寫了一百頁,你就知道這是下了多少苦工了。」

生技下興櫃公司一覽

台微體總經理:台灣需要優秀分析師

葉志鴻說,這些資深分析師薪水都很高,關鍵就在美國券商收費也很高。對比美台兩地的證券承銷收入,美國投資銀行收費是以募集資金的七%計算,但台灣都是收五百萬元,募集一億元和三十億元,也都是五百萬元。「這種收入當然很難聘請優秀分析師,難怪台灣許多分析師一個個被企業挖走。券商沒有好的研究,如何推薦好公司?當然就形成惡性循環。」

原盛弘董事長、目前為私募基金KKR在中國成立的仁康投資執行長楊弘仁說,台灣醫療水準在全世界很知名,但由於法令限制,許多醫療產業的整合沒有發生,未來還有很多事情可以推動。

例如,盛弘推動一個盛雲電商,希望建構醫療端的電商採購平台,讓台灣二萬家醫療診所及九千家藥局可以上線使用;另外,高齡化社會來臨,許多人抱怨找不到長照機構,事實上,台灣十一萬張長照床位,長期以來都有二三%左右是空閒的,盛弘也推動一個智科長照網平台,促成供需兩端的媒合,目標是成為「長照界的Airbnb」。

國內最關心生技產業的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曾惠瑾說,儘管台灣生技股市況低迷,但近來全球出現股災,各國生技股也都受到衝擊。比較台灣、香港及美國三地生技股表現,從本益比來看,台灣還是三地最高;至於周轉率則排第二,比美國低,但比香港高,台灣其實不用太灰心。

曾惠瑾認為,台灣藏富於民、資金很多,此刻反而是危機入市的時機,但需要建立更好的制度,她建議壽險及四大基金若能撥出一%投資生技,就有數百億元的新動能。她也建議政府台杉基金應該繼續加碼生技,除了目前五十九億元的水牛二號基金外,「台灣需要更多水牛,至少要有十個水牛,才能成為推動生技業的火車頭。」

對於危機入市的選股建議,沈志隆說,如今股價大幅修正,確實是尋找低檔入市的機會。由於生技新藥股價已回到一一年的水準,他建議其實也不用太費心去投資新公司,只要從老公司中挑選出體質健全、七年來創造更多無形資產價值的企業,就是很好的投資標的。

生技

生技股持續低迷,股價已回到2011年水準,專家建議應該危機入市。(圖片攝影/陳永錚)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