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電腦展如何轉型升級

文章目錄

2016-06-11 02:5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北國際電腦展今年邁入第36屆。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謝艾莉/攝影

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剛落幕,有關展場冷清且盛況不再的批評不絕於耳,甚至還傳出乾脆停辦的聲音。Computex 從 1981 年開始舉辦,今年邁入第36屆,與台灣資訊產業共同締造不少輝煌成績,如何延續這項傳統,並在全球眾多新興會展勢力中,展現更強大的吸睛魅力,值得相關單位好好思考。

有關 Computex 愈來愈冷清的評論,並非今年開始。事實上,同樣列名全球三大電腦展的美國拉斯維加斯 Comdex Fall 展,早在 2003 年就已停辦,取而代之的是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德國漢諾威的 Cebit 展也在積極轉型中,如今在歐洲聲勢更浩大的則是西班牙巴塞隆納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資訊產業掀起激烈的典範移轉,美歐兩大電腦展都面對轉型考驗,位處亞洲的 Computex,在中國市場與紅色供應鏈崛起下,挑戰當然更大。

不過,若要探討 Computex 的問題,要先釐清其性質。Computex 從第一天開始,就是以推銷台灣電子業供應鏈為目的,邀請國際買家來台參觀的產業展,換句話說,這是撮合企業對企業(B2B)的商展,與前述眾多以市場行銷為目的(B2C)的展覽,有本質上的不同。因此,業內人士的說法是,「年初去 CES 看技術,年中到 Computex 下單」。

也因為要吸引國際採購商來台下單,為台灣IT業者拓展外銷市場,展場中的攤位並非重點,更重要的是在會場旁的房間談生意,或爭取客戶至公司進一步參觀洽談,因此,過往每年 Computex 舉辦期間,鄰近飯店與大型會場經常門庭若市,帶動的商機相當可觀。Computex 已成為全球資訊業採購商每年到亞洲了解供應商近況,增進雙方感情的場合。

因此,當批評者認為,Computex 展聲勢不夠大,沒有令人眼睛一亮的新產品或新科技,若對比的是蘋果的產品發表會或賓士的概念車,恐怕是錯估方向與預期,因為 Computex 訴求對象並非一般消費者,但是全球執產業牛耳的軟硬體與關鍵零件業者,例如 ARM、nVidia、超微、高通、英特爾等公司執行長或高階主管,今年都利用這個集合買家、賣家的場合,公布最新策略、技術與產品,希望取得最大的曝光與宣傳效果。

不過,就算 Computex 的目的與定位有別,也不代表 Computex 就沒有改善空間。事實上,要把展覽辦得更吸睛、更創新,讓更多人潮駐足及下單,不僅需要全盤檢討改進,也是台灣資訊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重要的一環。

首先,由於 B2B 的特性,Computex 要持續保持對採購商的影響力,關鍵還是供應商有無實力提供便宜又好用的技術與服務,就算電腦不紅了,但各種新應用還是層出不窮,從智慧製造、醫療、安全、物聯網、機器人、車用電子、虛擬實境等,若業者無法推陳出新、提出好的解決方案,Computex 的影響力自然會降低。至於有不少人提到 Computex 應該改名,但重點是若名稱改了,實力卻無提升,恐怕還是很難解決問題。

當然,產業實力不再,也不見得就不能辦一個叫好又叫座的大展。MWC 在巴塞隆納舉辦,主辦國西班牙並非科技強國,也沒有叫得出名號的科技大廠,但並無礙於 MWC 可以辦得有聲有色。

國際商展是很專業的領域,若 Computex 主辦單位外貿協會與電腦公會,能夠參考先進國家辦展的經驗,引進商展專業人才規畫承辦,Computex 當然還可以有很大的進步。

此外,任何一項展覽,也絕對不能忽略配套措施與相關環境,例如香港會針對海外參展人士,提供快速通關的服務,這種服務觀念目前在台灣顯然還未被接受,不過,經常到歐美各國參展的人都會反應,許多地方的食物吃一天就受不了,但來台參展的國際友人,對台灣的在地美食與豐富人情都有深刻印象,如何將 Computex 結合台灣本地特色,更需要主辦單位好好籌畫。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