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Google 新架構給台灣企業的啟示
2015-08-29 01:47:1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Google 日前宣布將旗下各公司獨立出來,並劃歸新公司 Alphabet(意為字母)之下,而 Google 則成為 Alphabet 旗下的一家子公司,繼續專注原本的搜尋業務。Google 過去靠搜尋本業取得快速成長,在站穩基礎後,如今已投入許多創新研究計畫,例如推動 Google 眼鏡及無人駕駛車的實驗室、投入延緩老化研究的 Calico、收購而來的智能家居廠 Nest,以及做不同投資的 Google Ventures 等。
Google 這個作法,對現階段陷入困境的台灣企業,可以帶來很大的啟發性。過去,台灣企業也常出現類似情況,有些新創事業在內部逐漸形成,但往往因為需要長時間培養,CEO 擔心新事業會影響到本業,很可能兩、三年不賺錢就收掉,導致企業無法持續創造新的成長動能。
Google 的作法是將這些事業部門獨立成公司,可以任命新 CEO 來經營並負成敗之責,透過新公司的控股架構,讓每個事業都有專業 CEO 獨立管理運作,也讓新接 Google CEO 的皮采(Sundar Pichai)可以放膽衝刺業務,不必顧慮轉投資會波及 Google 的績效。未來這些獨立公司若做得好,可以單獨股票掛牌,若做不好,也可以賣掉或出售,管理模式既簡單又透明。
此外,這些新創公司都放在 Alphabet 控股之下,仍屬集團成員,例如無人車的研發需要長時間才能看出效益,以集團力量協助支持,可以長期支持這種需要燒錢的投資案,對於投資 Google 的股東來說,未來股票換成 Alphabet,也把這些新事業股權通通納入,投資人的股東權益不受影響,也難怪這個決定受到許多法人機構的高度評價。
Google 這個作法有另一層意義。過去,台灣企業內部若有某些部門做得好,在「寧為雞首、勿為牛後」的心理下,經理人常有自立門戶的想法,並且從母公司切割出去獨立運作,但這樣的切割往往無法兼顧原股東的權益,而且在上市櫃企業中頻繁的切割動作後,也導致企業力量逐步分散且愈切愈小,最後讓台灣企業長期停留在中小型規模,難以產生具備國際影響力的中大型企業。
Google 這個管理架構的設計,也有助於創辦人進行傳承與交棒。兩位創辦人佩吉和布林,如今將子公司 Google 的執行長位置,交棒給績效表現佳的專業經理人皮采,兩人則可擺脫日常營運的重任,並分別升任 Alphabet 集團執行長及董事長,如此可以空出時間思考更多策略性的問題,同時也要肩負開拓下階段更多新事業的成敗。
更重要的是,由於改組後多出許多執行長位子,可以向外物色優秀人才,也讓有表現且企圖心強的人才,更願意留在集團內服務。佩吉與布林兩人也可以專注於把最適合的執行長放在最佳位置,並進行預算分配,確認整個集團有最優異的表現。
過去,台灣企業在傳承與交棒上一直不順利,如今仍有很多企業由第一代創辦人掌控,或是交由家族成員接班,專業經理人接班的情況並不常見。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當然很多,但台灣企業缺乏與專業經理人的契約合作關係,更缺乏良好公司治理架構的設計,Google 的作法提供一個很好的思考切入點。
更進一步講,以 Google 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不論是大眾、媒體與股東,都對 Alphabet 的未來有更高期望。Alphabet 的設計,若能讓 Google 以搜尋引擎賺來的龐大財富,繼續延伸至自動駕駛車、生命科技等更遠大的目標,也將是全社會及人類的福祉。對於正在努力轉型的台灣企業來說,Google 的創舉帶來一個重要議題,過去企業家將全副心力放在商務經營上,但很少有企業在公司管治、架構設計等方面進行創新,未來有賴台灣企業家繼續努力,找出一個最適合台灣企業發展的新模式。
從 2000 年創立至今,Google15 年來已發展出驚人的成就,在佩吉的公開信裡提到,「Google 不是、也不想成為一家常規的公司。」
企業要做大做強,不只是商業模式要創新,如何管治更是一門大學問,對於還在苦思突圍之道的台灣企業 CEO 來說,這顯然是一門還要再進修的新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