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信服務商的兩大發展方向

文章目錄

電信服務商的兩大發展方向

最近世界行動通訊大展(MWC)又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不僅吸引眾多世界級資通訊大廠共襄盛舉,台灣的中華電信等電信服務業者也都前往參展或取經,希望能在這個舉世注目的活動中吸引更多媒體關注。

MWC 自從一九八七年開展以來,由於全球行動通訊發展日新月益,MWC 的展覽重點都成為產業趨勢重要指標,但是,過去十餘年來,儘管行動通訊熱潮風起雲湧,但電信服務業者一直無法擺脫「笨水管」的角色,反而是手機平台業者如蘋果、谷哥,或是像臉書、亞馬遜、阿里巴巴等應用服務業者,成為主導行動通訊發展的大贏家。

如何提升電信服務商的能力與角色,尤其是整合電信、資訊及影像等數位匯流平台,創造更多整合服務商機,已是當今全球電信服務業者共同的任務。今年 MWC 的五大亮點如智慧手機發展、穿戴裝置、5G 布局、行動支付、車聯網等,都是未來五至十年的重大趨勢,也都是嚴格考驗電信服務業者能否跟上時代的重點,值得台灣電信服務業者注意並加緊追趕。

對於台灣的電信服務業者來說,考驗其實遠比其他國家更為嚴苛。過去十餘年,台灣在 3G 及 4G 的進展明顯落後,加上在 WiMax 的投資錯誤,讓台灣在電信發展上已遠遠落後先進大國,未來在 5G 的標準建構上更難掌握先機,只能扮演追隨者的角色。台灣不是國際電信聯盟(ITU)會員,在電信通訊主流標準如 4G 及 5G,台灣沒有主導力也無發言權,就如同台灣在國際政治的處境一樣,這是產業現實,台灣只能面對與接受。

不過,儘管如此,台灣電信服務業者至少還有兩件事可以做,一是強化創新應用服務,二是走向國際化。

在創新應用服務上,很多人以為,台灣很難做出像蘋果或臉書這種跨國際的行動通訊服務,但其實在這些大廠勢力不及的地方,仍有台灣自己的藍海市場可以耕耘,尤其是搭配過去台灣既有電子業、服務業或傳統產業的優勢,可以整合出各種不同的應用服務與變化。

例如,與電子業整合的工廠自動化、防災、監控、遠距醫療及智慧家居等應用系統,或是與服務業、物流業整合的食品安全、生產履歷、物流車隊等整合應用,甚至像 U Bike 這種新型態的文創應用等,電信服務業者也都可以找到發展的著力點。

此外,政府可以推動的應用服務更是不勝枚舉,例如政府可以利用電信基礎設施與頻寬,解決戶政、警政、交通、健保到稅收等政府 e 化的問題,推動這些雲端服務都要架構在兼具安全與效率的電信服務業者身上,對國家的行政效率與電信服務品質都有同步提升的效果,當然值得政府部門戮力推展。

至於在國際化部分,台灣市場實在太小,向外發展有不得不然的壓力,但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需要中長期的策略規畫與執行。不過,電信業者成功國際化的企業不能算少,臨近亞洲就有兩個重要案例,一個是新加坡電信,一個是日本軟銀。

新加坡電信早期規模比中華電信還小,但十餘年來努力進行國際化,讓新加坡電信涵蓋亞、非等 25 個國家,擁有四億用戶,並擠身全球前二十大行動通訊服務商,如今營業額達 143 億美元,更是中華電信 76 億美元的一倍左右。

至於軟銀則在創辦人孫正義的強大企圖心推動下,透過收購電信商及跨足應用服務,建立了橫跨日本軟銀及美國斯普林特(Sprint)的電信服務集團,還投資了美國雅虎、日本雅虎、阿里巴巴等企業,成為三網融合的最佳示範。

過去台灣電子產業發展的問題,一直是「重硬體製造、輕軟體服務」,但如今在軟硬整合的趨勢下,台灣勢必要從製造思惟轉型至應用服務思惟,台灣具優勢的製造業應該思索如何發展整合創意服務的硬體產品,將客製化、創意化的服務複製到全世界,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台灣電信服務業者可以扮演助攻角色。

更重要的是,台灣電信服務商更應想辦法思考升級與加值的策略,為消費者創造出更有價值的整合服務內容,電信服務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基礎建設,建構一個強有力的電信、資訊及影像等數位匯流平台基礎,才是電信產業可以帶給社會最大的價值。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