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許秀惠、林宏文、周岐原、何佩珊、周品均
蘇迪勒強颱過境,風狂雨驟災情慘重,事實上,台灣科技業也正面臨一場冰風暴襲擊,情況嚴峻,是金融風暴以來面臨的最大挑戰!
「聯發科跌停!」八月三日周一早上九點鐘,股市一開盤,台灣 IC 設計業龍頭聯發科的股價直接「躺平」直到收盤,盤面上還高掛著七千餘張跌停賣張,看來驚悚罕見的走勢讓市場爭相走告、耳語不斷,「聯發科股價跌破三百元了!聯發科發生什麼事了?」
關鍵來自一份由凱基投顧發布的聯發科研究報告,不但維持對聯發科評等為「降低持股」,更重要的是,報告中的標題「我們的悲觀已不是悲觀」,血淋淋的預告聯發科所面臨的市場競爭,「比預期更嚴峻」。
這份報告敲響聯發科股價下跌的警鐘,接下來兩天,聯發科股價從二九九元、二七四元一路下探,最低來到二六八.五元,暫時止跌在二七○元附近,短短幾天,跌掉十六%,總計今年以來跌幅高達四成。作為台灣最有競爭力,能與美國大廠高通在手機晶片市場纏鬥不敗、近十年平均配息達十六元的績優明星,如今股價走勢卻因一份報告而爆量破底,這到底會是市場短期的反應,還是預告了對聯發科前景的憂慮?
其實,豈止聯發科,不少電子股都在低鳴悲歌,IC 設計業除了聯發科,聯詠、瑞昱早已中箭落馬,股價跌幅超過三五%、四三%;光電產業的指標晶電、F-TPK 跌幅也高達五五%、四二%;更遑論面板產業、電腦周邊產業的領頭主力公司,股價也都兵敗如山倒。
股市是經濟的櫥窗,然而今年以來,電子類股走勢像是在溜滑梯,迄今已經下跌了一六.一%(從今年高點下來跌幅則達二五.四四%),遠超過大盤的跌幅一○.二五%(從今年高點下跌幅度則達一七.四二%);反映在市值的縮減則更明顯,整體電子股已足足蒸發掉新台幣一.四兆元的市值。
大空頭來了?
電子股溜滑梯 第二季狀況反轉
這種情勢,連大戶都措手不及。一位手上部位以億計的大戶就說,這半年電子績優股、高價股從高點重摔下來,不僅散戶目瞪口呆、受傷慘重,「說實話,就連我們職業投資人都是措手不及!」老經驗的他評論今年這一波殺法的慘重程度:「可能甚至比這四十年來任何一次大空頭還厲害。」
猶記今年第一季時,台灣電子業還扮演領頭衝刺九千點的主力,沒想到第二季卻瞬間反轉,速度之快、幅度之大,確實都屬罕見。就拿晶電來說,今年第一季還賺○.七元,第二季就因 LED 價格下殺,帳面立刻形成赤字,難道這種翻臉比翻書還快的價格變動、景氣變化,將成為台灣科技業未來的常態?這個問題,不僅財富縮水的投資大眾擔心,科技產業從業人員,恐怕也犯嘀咕地問:情況還會更糟?電子股怎麼了?台灣科技業、科技島的光環當真已經褪色了嗎?
從產業、從市場透露的訊息,情況確實不太妙。
一向是近年電子類股重心的手機概念股、蘋果概念股,不論大立光、聯發科、美律、和碩、鴻海,挾著智慧型行動裝置熱賣的氣氛,股價莫不隨之歡唱起舞,沒想到天無三日晴,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當 iPhone 6 受到消費者熱烈追捧之後,也意味著市場短期內不容易再創造一波換機高峰。加上蘋果穿戴裝置的重要代表產品 Apple Watch 並未掀起期待中的熱潮,引發蘋果概念股重摔。
此外,微軟宣布 Win10 可以直接升級,這等於是說新版的推出並不會帶來換機潮,蘋果、微軟兩大系統業者如果無法帶動另一波買氣,富邦金控總經研究資深協理羅瑋點出「消費性電子需求自然因此下降」。
壞壞壞!連三壞!
第一壞 需求降、景氣亮起黃藍燈
台經院所發布的景氣預測也很黯淡,不但也點出全球智慧手持裝置需求趨緩,半導體及電子供應鏈都將進行庫存調整,第二季表現將不如第一季。且因半導體庫存去化、個人電腦需求持續疲弱,也看淡今年下半年的成長力道,將無法維持如往年雙位數的水準,給了整體電子業代表景氣低迷的「黃藍燈」。
台積電七月十六日法說會的內容,也應驗了這個說法,包括:庫存調節變慢,至第四季才會結束,且二度下修半導體產值成長率由四%降至三%,晶圓代工產值成長率也從一○%下修至六%,在在說明整體景氣趨緩,台積電的股價也開始反映,八月十日最低跌至一二五・五元。
然而,僅僅景氣閃黃藍燈、僅僅智慧型手機銷售不如預期,會讓聯發科跌掉二九三九億元的市值?
情況恐怕還更複雜。這一波電子股的重挫,不單純只是來自需求不振,其實還有來自中國的兩大「紅色」衝擊,意即紅色品牌、紅色供應鏈的大浪來襲。
二○一五年的今日,中國的科技品牌已經在全世界占有舉足輕重地位,包括全球前十大手機品牌中已有五個來自中國,前十大電視業者中也有半數是中國品牌,至於電腦品牌中的聯想也居第一位,而且市占率比台灣的宏碁及華碩加起來還大。
中國在全球品牌的實力,大大鼓舞了中國零組件供應商的士氣,因為品牌業者對零組件的採購仍居主導地位,從過去歐美日韓等品牌企業的發展,都可以看出類似情形,零件供應商除非擁有很強的競爭力,否則很容易被取代,不然就是要接受品牌業者不斷地比價與殺價,直到最後淘汰到僅剩一、兩家為止。
不僅如此,中國品牌積極進行垂直整合,小米雷軍決定自己生產晶片,中國發表的未來科技產業戰略,半導體業排在第一位,而企圖心強大的關鍵零組件供應商更直接跟國際一線的大廠尋求合作,在技術、資金、人才各方面積極「混血」,打造國際級 DNA ,單是看展訊左引英特爾、右拉高通,找來華為、中芯等各路人馬聯手成立半導體研發平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雄心與姿態,單挑強大對手毫無懼色,其實就是前聯發科及小米財務長喻銘鐸所形容的「中國的執行長都還很年輕,又都很拚,這點台灣已比不上了!」
第二壞 紅色品牌、紅色供應鏈夾殺
廣達一位不願具名的副總說得驚心:「現在已經沒有台灣這些大傢伙可以生存的市場了!」台灣這些「大傢伙」多是硬體製造業,大多又都是代工,「最後只能談價格」,當中國品牌崛起,市占節節高升,而紅色供應鏈所提供的產品品質與價格都能達到要求,台灣「大傢伙」的考驗自然隨之到來。
即使是台積電也一樣,當中國大力發展半導體,「台積電也會死,只是死得比較慢一點!」這位副總甚至點名,連台積電全球晶圓代工龍頭也未能倖免。
企圖心旺盛也就罷了,但中國的三安、中芯、展迅紛紛開始和台灣搶同一塊市場時,「外界就認為台灣要打贏有點難。」晶電董事長李秉傑充分感受到外界對晶電,乃至於台灣光電業者一旦遭逢紅色對手,就被普遍看衰的陰霾,儘管李秉傑、億光董事長葉寅夫不約而同表明「並不害怕與中國競爭」,但是目前打的是世界盃、全球戰爭,台廠眼前雖然在技術、管理還有所領先,但是不可否認,「幅度差距在縮小」,而中國卻有龐大市場以及官方補助作靠山。這也是紅色品牌、紅色供應鏈雙面夾殺,台灣科技業者面臨的形勢格外嚴峻的原因。業者面對中國市場,其實是在與整個中國產業政策方向賽跑,一旦跟不上市場變化,無法參加賽局,就 bye bye 了。
不過,也有人抱持著樂觀的看法。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詹文男就這麼看:「價值鏈的改變本來就是一種常態,過去台灣也是取代日本而崛起,只是要看取代的速度有多快。」
資策會 MIC 的研究確實提供了相對樂觀的證據,詹文男說,根據 MIC 研究顯示,目前紅色供應鏈的影響,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嚴重。若攤開桌上型電腦、筆電、平板及手機四大產品的物料清單(BOM),「目前中國的零組件比率仍然比台灣少很多,」例如中國的手機、電視品牌市占率衝得很快,但裡面用的零件仍然大部分是台灣的,而且這幾年的幅度是一直往上走。
聯發科前財務長、小米前財務長喻銘鐸以過去在小米服務時的經驗指出,當時也有一些中國供應商透過政府來找小米,希望小米用他們的零件,但「雷軍就是堅持要用台灣的零件,因為當時台灣做得最好!」雷軍的想法是,小米若因為零件不佳,手機被退貨,幾百萬支的手機,難道要找政府買單嗎?
主觀環境上,紅色供應鏈確實正積極企圖取代台灣科技業者的地位,展訊董事長李力游公開嗆聲「天時、地利、人和都在我們這一邊」,某種程度,也代表了整個紅色供應鏈的真正心聲,「我們要做老大」。而整個世界則迫不及待地都想和中國企業合作,看三星、英特爾、微軟,哪一個不是?
面對這麼強大的對手,台灣業者普遍展現對技術研發的信心,卻也多像李秉傑一樣,擔心對手擁有政府補貼等格外優勢。但是待過小米的喻銘鐸認為,關鍵還是技術與競爭力,「如果企業本身沒有競爭力,補貼也不一定有用。」葉寅夫也不失樂觀地說,多少次慘烈的競爭,台灣廠商不都是靠著實力拚出活路來了?
空方趁虛而入 不利傳言四處亂竄
當巨頭們正在為訂單「打世界杯」,來自資本市場的威脅又悄悄逼近,突然在股市四處流竄的謠言,更為前景平添陰霾。
八月五日晚間,一則僅有一百一十二個字的訊息,在法人、媒體圈快速蔓延。這則內容開頭寫著「今夜最新資訊」的訊息,直指股王大立光的投資人關係(IR)人員主動通知媒體,對第三季營運展望轉趨保守;因為市場人心惶惶,恐慌氣氛迅速感染了整個市場。因此,盡管七月分大立光單月營收達五二・五億、較去年同期還成長近五成,但是隔日大立光依然不支倒地、以重挫三百元跌停收盤。大立光代理發言人黃印嘉回應,指公司並未主動向媒體說明營收數據。
無獨有偶,八月十日,市場又傳言台股龍頭台積電的蘋果訂單疑似鬆動,也嚴重衝擊台積電股價,一度大跌五・六%,這使得台積電罕見地在交易時段發布重大訊息。台積電發言人孫又文坦言,以重大訊息澄清市場傳言,類似狀況並不常見,但她再次強調,台積電十六奈米量產順利,一切正常。
第三壞 電子股得不到資本市場青睞
只是,如果雙方實力在伯仲之間,台灣科技業者就有很深的危機感了。這也是包括郭台銘、李秉傑都不約而同點出的問題:「台股太便宜」。
從台灣目前九二二家上市櫃電子股,居然有四五一家公司的股價跌破淨值(未扣除商譽),比率高達四八.九%,等於幾乎有一半的電子公司跌破淨值。從投資角度而言,這意味著股價超跌(非問題公司),或是公司股價被低估。而對有籌資需求的企業來說,如果要募資一百億元,股價一百元絕對比股價只剩二十元容易許多,可見股價超跌無疑將墊高籌資成本。
就以晶電為例,如今的股價淨值比只剩○.四八倍,股價跌到只剩不到二十八元,市值大縮水的結果,無論是想投資設備,或是擴大規模出手購併都得瞻前顧後綁手綁腳。再如友達、群創市值更只有一千億元之譜,換算才三十二億美元左右,此時,國際禿鷹若想對友達等台灣科技公司發動突襲,簡直宛如探囊取物,台灣電子股不啻是極佳的被購併對象,因為,對國際市場而言,台灣科技公司太便宜了。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今年股東會上表示,台灣市場盤子太小,很多企業本益比低,反觀中國雖然技術不好,管理不到位,國際化程度不夠,但它們擁有的高本益比可以到全世界收購。高本益比市場當然有利於企業進行收購,這也是台灣科技業的弱勢所在。
而台灣資本市場的悶局,又是另一團糾纏難解的線球。
李秉傑坦言,股市對台廠造成的傷害,在於中國資本市場因為本益比高、籌資容易,但台灣不僅僅本益比低,政府對外資,尤其是中資採取防衛態度,「台灣現在的狀況是,只要中國的錢就是不好的,這種意識狀態下,難度會越來越高。」但對台灣科技廠商來說,打世界盃卻把中國切割除外,是不切實際的,「要打世界盃,就必定會在中國打!」中磊總經理王煒直言,這種無法避免的現實,業者其實已經在面對,然而政府心態卻仍不切實際。
機會在哪裡?
整合或與外資外企結合 才有出路
在王煒眼中,由科技進步所帶動的發展環境上,中國也,好美國也好,基礎建設都沒有停,都還有相當的機會,譬如他觀察到:「IOT(物聯網)啟動的速度,其實已經進到相當大的主流市場,不是利基市場了」這就是成長來源之一;此外,他也看好「4G、5G 的網路,Small Cell(小型基地台)領域,在在都有未來新的成長。」
台灣科技業都各自在找各自的出路,若看郭台銘從印度傳回的大舉投資計畫就可以感受到,台灣科技業的活力,本來就不會畫地自限於任何地方、任何領域;廣達林百里領軍,很早就宣示發展雲端的努力,「是把好幾種能力做很深入的整合,而且從設計、製造到售後都做。」一位不願具名的廣達副總經理強調,未來的勝負,不再僅是單一技術,而是整體解決方案。
將來台灣不要再只是賣零組件、賣裝置,而是整體解決方案。例如智慧交通一整個系統、智慧節能,這部分研華在內的工業電腦廠商、台達電為首的高科技業者不但未缺席,也積極參與世界許多試驗計畫。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也認為,台灣還很有機會,「如果以行動為主,台灣空間會受限,IOT 給台灣很大的機會。」在他來看,過去行動是被蘋果所主導,但到 IOT 的世界,主導者不再是蘋果,「現在還沒有人掌控這塊市場,機會開放給所有人」,台灣的優勢就是有 ICT(資訊與通訊科技)技術可以應用在其他領域,而很多外資想把這樣的試驗場域放在台灣。「重點要整合」、「要和先進國家、外資結合」,龔明鑫這麼說。
此時,匯率也意外成為一股助力。八月十一日,新台幣緊接著人民幣貶值,對美元匯率向一比三十二叩關。由於新台幣在七月分已經貶值六・一二角,對以外銷為主的台灣電子業而言,第三、第四季財報受惠貶值,將比原先來得亮眼。「等新台幣貶值一段期間,外銷電子廠商獲利增加,相關股價也會上漲」,富傳金融資產管理執行長陳冠升說。
當全世界也都還在摸索下一個科技新世界,台灣廠商不要悶著頭關門自己做,台灣的科技業者如果還停留在舊思惟,只想到過去的老招數,前景一定悲觀;反之,擁抱創新、開放合作的大門,未來科技的美麗新世界,一定會有台灣科技業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