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電機 50 論壇之四 站穩腳步,迎接無可限量的未來

文章目錄

整理 / 交大電機系,林宏文

林宏文說,近來的太陽花學運透露出,年輕人不僅很悶,也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人想自己出來創業。麥肯錫的研究報告顯示了產業環境變化非常大,不斷有新行業竄出來。另外,媒體又常報導 22K 的問題,年輕人很擔心自己的未來,他代替在校同學向三位與談前輩請教,畢業後該選擇創業或者先行工作?在學時應該如何為未來做準備?

交大企業導師,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首先表示,「22K 這個被創造出來的數字,誤導了很多年輕人。」有次他到建中演講,學生提到高中畢業後不是直接出國讀大學、研究所,畢業後就留在國外不要再回來台灣。他感慨媒體配合政治人物不斷炒作 22K,造成台灣社會沒有必要的恐慌。

他說,22K 是高中生的薪水,當台灣的大學泛濫,考 8 分、14 分都上得了大學的時候,他反問現在大學生的素質變得如何?當大學把所有人丟出來都叫做大學生時,社會上的工作不會全部改成大學生的工作,原來屬於高中生的工作還是高中生的工作,這些工作只有 22K 的價值。

他提出三點導正一些人的觀念。首先不要再談 22K,交大畢業生起薪不超過 30K 的話是很奇怪的。他說,30K 還是最保守的估計,交大畢業生若薪水低於 30K,千萬不要說是交大畢業的。

他問台下的交大電機人,「如果你是一個真正有研究精神的人,會不會廢寢忘食?」工程師需要具備研究精神,他以「專注工作時會忘記時間、忘掉吃飯,甚至忘掉上廁所,」來詮釋工程師的研究精神。指出真正的工程師專注於一個問題時,往往廢寢忘食,為了解決問題而「沒有時間觀念」是工程師的特質。「做一名工程師,就要像個工程師,不具備工程師特質的人不要進入這個工作領域,這樣也就不會有不斷的抱怨爆肝、老闆沒人性等。

「什麼叫做贏在起跑點?」他認為從大一開始,就要札札實實把課業學好,同時花時間看趨勢,盡早確定未來發展的方向。年輕人不要受到廣告詞「未來世界有無限可能」的影響,覺得慢慢找方向沒有關係,讓自己搖擺不定,到老了還是會找不到方向。

「未來的路怎麼走?」他將電機人未來的出路分為學術、科技應用設計、製造,以及末端的行銷通路四個領域,這四個領域都需要有科技背景。畢業後未來的路怎麼走?他建議按照個人興趣、個性做選擇,大三、大四時去修習那個面向的課程,包括學院以外的科系。他尤其強調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因為是能力讓你有成就,而不是博士讓你有成就。」他以只有小學畢業的經營之神王永慶先生為例,勉勵年輕人進入職場後要慢慢的累積能力,慢慢的理解,慢慢的摸索,慢慢的修正目標與方向,慢慢的培養對事務判斷的精準度,發現所學不夠時要馬上回學校充電,從做中學「才是務實的學習態度」。

他勉勵年輕人要以「專注」、「及早準備」、「務實」的態度贏在起跑點。同時建議學院廣開在職進修管道,提供對學生的「售後服務」。

他強調交大畢業的學生,未來不僅僅只是技術很好的工程師,一定是個領導人,至少是計畫的領導人。做領導人必須要修一些管理的課程,對於管理要有基本概念。他提供了兩個學分的經營管理常識課程,課程內容有經濟、會計、法律、人事、組織等。他跟合作的管理學院教授表示,教會計不是要讓學生成為會計師,教法律也不是要讓學生成為律師,而是要讓學生將來遇到問題,有解決問題的常識。「領導一個團隊除了主要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其他支持性的知識。」

交大電機系友會長、交大電機企業導師,智易科技總經理李鴻裕表示,智易聘請大學畢業的工程師起薪是 37K,研究所畢業的起薪是 47K,他也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工程師的甘與苦。

他說,工作不是只有錢的問題而已,最重要的是對工作的態度。對工作的熱情、熱愛,這個態度將來是不是會引導創業,或者在服務的公司裡逐步攀升變成主管,大家都還有時間去琢磨,不必急著決定大學畢業或研究所畢業要不要創業,或是到大公司、小公司工作的問題。「大公司有大公司的組織文化、做事的流程,小公司有小公司的彈性與活力,不論大公司或小公司,都是學習的環境。」

他舉群聯董事長潘健成為例,指出創業團隊可能是學校的同學。他說,學校除了讀書之外還有很多的社團,社團活動有助於建立人際關係,幫助找出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有可能是職場的夥伴,在大公司工作因為志同道合一起出來創業的成功例子不少,像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也是從金寶出來的。有好的技術人才、好的行銷人才,就可以形成一個創業團隊。

他也勉勵年輕人在學校時,好好利用各種資源,好好學習跟人溝通的方法,把自己的實力建立起來。「工程師往上發展時,最怕碰到技術很好,但人際關係不好,升遷時比較難被主官肯定,因此培養溝通能力很重要。」

他強調在職進修的重要,「技術不斷的進步,工程師的在職進修很重要」,智易每年投資不少內部員工的教育訓練費用,學校如果有更多在職進修的課程,協助企業教育訓練,企業的負擔會減少,加上好的售後服務,企業很樂意跟學校合作。

交大電機企業導師潘健成表示,22K 基本上是工讀生的待遇,這種工作的替代性非常高,它也代表大學畢業後沒有專長,老闆隨時可以把他換掉,「這種人沒有為自己創造價值」

他說,群聯電子今年調薪幅度平均 20%。強調只要是交大畢業的,待遇應該高於一般的平均值。「交大有最好的實做訓練,這個實做訓練是其他學校做不出來的。」

他分享群聯創業初期,團隊 5 個人,4 位是交大控制系、交大電控研究所的碩士、博士,完完全全是在交大控制系、電控所裡被訓練出來的。大家大學就認識,在實驗室做事、打屁,因為某種機緣一起出來創業。創業初期也曾面臨找不到錢,找不到人的窘境,因為學長、學弟、實驗室助教都不肯到群聯,只好找僑生幫忙。

他回憶大一系主任對班上的四名僑生說,「你們不要把大學當醫學院念」,指出 86 級以後的僑生素質都不錯,有 70% 以上直升電控研究所。他也開玩笑說,「群聯之所以能夠成長,感謝交大電控研究所給了很多僑生兼外勞的生力軍。」

「要怎麼創業才會成功?」他強調,不管怎麼做,都不能保證是不是會成功,只是多一點機會而已。

時常有同學問他基本功重不重要?他的回答是,畢不了業是你的問題,只要能畢業基本能力絕對沒有問題。對於第一名的學生以及最後一名的學生,他給不同的評價。「群聯不用最後一名畢業的,因為他對自己不負責任。與其對這個科系沒興趣,不如儘早轉系,沒興趣又不肯唸,交辦事情他不會放心。」

他也強調在學校除了基本科目的訓練,溝通技巧的訓練很重要。他發現把一件事交給某些人做,小事會變大事,大事變成解決不了的事。可是交給某些人做時可以把大事變小事,小事變沒事。工程師的訓練就是把事情有條有理的處理好,這就是「化繁為簡,把複雜事情簡單化」。

「畢業第一份工作靠文憑,第二份工作跟文憑一點關係都沒有。」他說,苦唸四年、六年,拿到的文憑只能用一次,之後連保固都沒有用,有用的只是職場上人家怎麼看你,還有溝通能力與待人處事的態度等。

「除了基本的科目之外,管理也要學習。」潘健成表示,不是每一個工程師願意一輩子做工程師,因為很辛苦。群聯雖然沒要求工程師加班,但工程師有責任心,要解決問題,趕快把產品做出來自然就廢寢忘食。

他再次強調,交大有很多的資源,同學們除了課本以外應多學習溝通技巧。他鼓勵大家從參加社團,舉辦營隊中訓練溝通能力。「除非這輩子永遠跟機器講話,人的問題靠溝通,有溝通的技巧,自然成功的機會比別人多。」他語重心長的說。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