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太陽能龍頭廠商贏的關鍵

文章目錄

不景氣淘汰賽的借鏡 太陽能龍頭廠商贏的關鍵 

太陽能產業已面臨史上第一波不景氣的衝擊,在這個嚴酷的挑戰下,一些公司是太陽能產業中的佼佼者,他們要用何種策略度過不景氣,將是近年來積極擴廠的中國及台灣廠商,最應該努力學習之處。

近年來,中國與台灣的太陽能廠拚命地擴充產能,逐步擠進全球產能前十大;但產業競爭不能只看產能,尤其是不景氣降臨,若無扎實的技術根基及掌握上游材料的能力,產能愈多恐怕愈辛苦。

目前太陽能產業若從上中下游的分布來看,分別是多晶矽材料及矽晶圓、太陽能電池〈cell〉及模組等三大類,而上游的投資金額及進入障礙要比下游高很多;因此廠商家數的差異也很懸殊。例如提供最上游的多晶矽材料及矽晶圓廠全球只有二十餘家,做太陽能電池廠的有兩百多家。

景氣急凍帶來的挑戰

至於在產業下游做模組的公司高達兩千多家,但技術門檻及毛利都相對偏低。

過去四年間,太陽能產業景氣很好,讓許多公司跳進來,只要買到設備,拿到原料就可以直接生產。設一條太陽能電池的生產線大約只要三.五億元,而且由於設備廠都提供全部的製程技術,因此只要有能力掌握料源,就可以快速量產出貨。

至於模組廠的門檻更低,中國在過去幾年間幾乎出現千家以上的模組廠,難怪有人會形容,「過去幾年的太陽能產業,就有如二○○○年以前的光碟片業。」

只是從○八年第四季起,太陽能產業已進入往下修正的景氣下降階段,這也是太陽能產業第一次面臨不景氣的考驗,預料許多體質不佳的企業,都很可能在這次不景氣中被淘汰。

在全球產業競賽中,有許多具備一流水準的國際級大廠,不僅在各個領域擁有特殊的競爭優勢,同時還因為具備超強的上下游垂直整合能力,讓它們居於領先地位,值得台灣太陽能產業效法學習。

來自挪威的REC公司,背後就有一個很傳奇的故事。

REC用垂直整合寫下傳奇

REC的創辦人 Alf Bjorseth,他在一九九四年就以多晶矽起家,並成立了三家公司,分別切入太陽能電池、模組及系統組裝等業務,最後,Bjorseth 把這幾家公司整合成REC,並且擔任執行長一職。

REC最成功的策略,就是在○三年景氣最低迷時,多方購併上游多晶矽材料的公司;在購併後,因景氣尚未復甦,讓REC有一年時間產品根本賣不出去。

但就因為提前朝上游整合的遠見與布局,讓原本比較偏重晶圓及電池業務的REC擁有充裕的上游料源,得以建立起垂直整合的優勢。後來景氣回升,料源短缺,業績及獲利終於出現驚人成長。

目前REC除了在挪威建立多晶矽材料廠外,也在新加坡、美東、加拿大等地建原料廠,目前已是僅次於美商 Hemlock 及德商 Wacker 的全球第三大多晶矽材料廠。而 Bjorseth 則在公司上市前,把所有股票高價出清,並在○五年退出REC。

與 Alf Bjorseth 相當熟識的茂迪董事長左元淮表示,REC是他最推崇的公司,早年茂迪買REC的晶圓,做成太陽能電池,賣給像 Solar World 這樣的公司;但不過才四、五年,REC已發展成一家完全整合上下游產業的公司,規模也比茂迪大上幾倍,讓左元淮相當佩服。

除了REC之外,在矽晶太陽能電池產業裡,德國公司 Solar World 也朝向垂直整合,不過競爭力不如REC。

至於在太陽能電池及模組的領域,雖然近年來中國與台灣業者積極擴充,但美國SunPower 則算是同業中資格最老牌的企業之一。這家公司的創辦人為史丹佛大學教授,在太陽能產業有很多的技術及專利。SunPower 由於歷史悠久,在美國、西班牙、韓國等地,都協助興建許多太陽能電廠,在系統廠的累積能量也最大。

在○八年五月,SunPower 宣布了太陽能轉換效率可達二三.四%,是目前國際間很難得的超高效率;此外,同年十月還替安捷倫設置了一個太陽能追日系統,可提升二五%的能量。

SunPower 深知企業得有差異化的競爭力,因此附加價值較低的模組,就委託別人生產,而花錢投資電廠,整合系統端的知識,以確保本身在產業的競爭力。

也因 SunPower 的技術累積較深,在美國股市交易的本益比竟高達五十倍,比起多數公司都在十倍以下,也可以看出該公司受重視的程度。

另外一家本益比也在四十五倍以上的公司,就是目前在薄膜太陽能領域中領先群雄的 First Solar。

First Solar「人如其名」,是薄膜太陽能第一名〈First〉,不但轉換效率穩定在一○%,並將每瓦成本降至一美元,均是目前業界最佳成績。因此,有人也開玩笑說,薄膜太陽能產業目前除了 First Solar 外,還沒有「2nd Solar」出現。

最早是做玻璃的 First Solar,八○年代改為以發展太陽能為主;但經營團隊幾經改變,選擇的技術也更換多次。後來賣給全球最大通路商沃爾瑪〈Wal-Mart〉家族,改名為 First Solar,吸引了許多優秀人才加入,加上很早就朝向薄膜太陽能技術發展改良,才奠立了目前的地位。

能掌控上游原料的才是贏家

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認為,雖然最近太陽能因為景氣急凍,材料價格下滑;但長期來看,不管是晶圓廠或太陽能電池廠,能夠掌控上游原料的廠商才會是最終的贏家。許多國際間一流的太陽能廠,確實都是能夠充分掌握上游原料的公司,充分地驗證了這個觀點。

德國的 Q-Cells 是專精生產太陽能電池廠中的佼佼者,此家公司在○七年本還是全球太陽能電池產量第一,不過近一年多來則被尚德及 First Solar 超越。

在許多太陽能公司拚命往上游材料整合的趨勢下,Q-Cells 仍堅持生產太陽能電池,致力於提升轉換率及降低成本,成為同樣聚焦在太陽能電池的生產,並以「成為太陽能電池的台積電」為目標的新日光董事長林坤禧最推崇的公司。

在很早就投入開發太陽能產業的日本,夏普與三洋是兩家耕耘最久的公司。過去幾年,夏普因沒在原料上投入很多錢,也沒用預付款方式鞏固料源,儘管持有上游材料廠 Hemlock 一成以上的股權,卻未獲得 Hemlock 優先供應——Hemlock 把原料交給有繳交預付款的廠商。

在這種情況下,夏普在過去幾年的擴充速度減緩,全球的市占率也節節下滑,甚至還被排除在前十強之外。

這讓夏普宣示,到二○一○年,要讓技術快速提升,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要做到二○%;同時,在二○一五年前,要把產能擴充到目前的八倍,也就是達六GW〈十億瓦〉,還要在四年內,把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產能市占率,擴充到占全球五成。

三洋發展太陽能電池也已多年,轉換效率比夏普還高。由於三洋目前已併入松下,以松下更強的資金實力,未來三洋也會在太陽能電池的發展上加速進行。

至於中國則是這個產業最大的發展變數,由於能源產業是目前中國政府最關心的議題,許多該國公司切入產業都以成為世界第一為目標。這種優先搶市占率、不在乎獲利的想法,在景氣下滑時,更容易造成殺價競爭,是對未來太陽能產業發展很不利的變數。

中國的野心和積極作為

目前產能全球第一的尚德,雖然最近宣布裁員四千人,但計畫在二○一二年建立擁有矽材料、矽太陽能電池、矽薄膜電池、發電系統的完整產業鏈,產能將達五GW,銷售收入突破人民幣一千億元。

此外,切入多晶矽的江西賽維,自○六年五月投產,才一年就在美國掛牌,創辦人彭小峰也以追求世界第一為目標。雖然近來因○八年第四季財測調降,使在美掛牌的股價大跌;但這些短期因素不會阻止彭小峰的野心,投資計畫仍如期進行。

因政策支持,太陽能成為中國最積極發展的產業。○八年十二月五日,無錫市委書記到加拿大多倫多,與二百多位中國留學生辦了一個創業懇談會,提出無錫市有一個「五三○計畫」,「未來五年,我們要再複製三十個施正榮〈尚德董事長〉!」也就是說,無錫要在五年內號召三十位領軍型的海外留學生歸國創業。

在這個五三○計畫中,還特別提出「三個一百」及「兩個三百」的優惠條件。

所謂三個一百,指的就是提供創業啟動基金至少一百萬元〈人民幣,下同〉,提供至少一百平米的工作空間,及一百平米的住宅公寓,而且三年免收租金。至於兩個三百,指的就是不低於三百萬元的創業投資,以及不低於三百萬元的商業擔保。

中國這種企圖心,包括台灣甚至全球任何國家可能都望塵莫及。在快速成長的新行業中,只有企圖心旺盛才能掌握到最多機會,台灣確實要再加把勁,否則在太陽能產業與中國的差距將愈來愈遠。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