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宏文、羅弘旭
台積電入股茂迪,為近來大漲的太陽能產業注入一項新變數,到底這件合作案對雙方有何助益?未來又將產生何種化學變化?尤其是茂迪或台積電有無可能成為薄膜太陽能界成功的 second Solar,將是所有投資人最關心的焦點。
台積電宣布入股茂迪二成股權,顯然是繼群創與奇美後,又一個對雙方都有利的互補合作案。其中,對於投入太陽能產業才半年的新兵台積電來說,加分效果更大。
對台積電來說,入股國內龍頭廠茂迪,可以快速縮短進入太陽能產業的學習曲線。此外,由於台積電取得的是折價四二%的股份,雖然三年內無法處分;除了金融海嘯期間外,八十元幾乎是茂迪歷來股價最低水平,讓台積電此項投資立於不敗之地。
不過,找到茂迪這個合作夥伴,其實台積電下了很多工夫。近半年來,台積電在新事業部總經理蔡力行帶領下,幾乎已把全世界各國的太陽能廠研究一遍,也做了非常詳細的評估,最後才選擇茂迪。
據了解,台積電除了與國內業者洽談,也與包括歐美等國外大廠接觸。但發現部分公司可能長期競爭力有問題,或是成本結構無法降低,而某些歐美企業在文化上則不見得與台積電合得來,因此,最後才敲定各項條件都齊備的茂迪。
與茂迪合作的考量點
而在評估茂迪時,蔡力行也率團隊赴美國,實地了解茂迪主導投資的多晶矽廠 AE Polysilicon,發現AE在多晶矽材料上實力相當強,這也是台積電最後敲定投資案的重要原因。
由於目前台灣很多太陽能廠,產品與技術多集中在電池(cell),但在上下游整合能力都還太弱,這是茂迪具備更多差異化競爭力的關鍵。
至於未來台積電會不會有新的合作案?據了解,在單晶及多晶的晶體系太陽能部分,投資茂迪一家公司已經足夠,不會再有第二家了;這也表示過去老是被點名的新日光,肯定不在台積電的雷達幕上了。
對茂迪來說,在金融海嘯後,全球太陽能產業已進入新的階段,不論是在國際競爭、上下游整合、新技術的探索、全球運籌及營運能力等,都面對各種新挑戰。找台積電成為夥伴,對茂迪確實也有不小的加分作用。
首先,最直接的當然就是資金。茂迪的負債比率僅三七%上下,其他同業的負債比幾乎都在五○%上下,相比之下,對資金的需求並不孔急,但同業表示:「趁現在市場情勢看好時候,多放一點錢在口袋,要做什麼都比較方便。」
茂迪此次取得台積電六十二億元資金,對於未來繼續加碼投資助益甚大,更有助持續擴大美國多晶矽廠的生產規模。而且,台積電是坐擁現金千億元的大公司,「人是英雄、錢是膽」,茂迪董事長左元淮是擁有一身太陽能技術的英雄,如今英雄又有錢膽,未來機會增大不少。
結盟台積電帶來的優勢
在擴增產能方面,相較於上半年看不到訂單的窘境,下半年又是另一番氣象。九月從德國漢堡歐洲太陽能光電會議歸來的台灣太陽能業者,多半訂單滿滿,某光電公司總經理表示,光是接到來自歐洲的長約訂單就塞爆工廠產能,明年產能要再擴增一倍才夠用。
依照茂迪二○一一年總產能將從現有的六百MW(百萬瓦)增加到一GW(十億瓦)來估算,私募的六十二億元資金,一半將用於擴增產能,剩餘的資金可發揮的空間極大。
資金的用途,業界認定茂迪會朝向上下游策略聯盟或購併,但不會只為了擴產而購併,這位高層不諱言的說:「○七年許多同業想撈一筆,都是趁亂進入這個產業,買一條生產線就開始做,良率低,年產能頂多一百MW,既沒技術優勢、也不能帶進大客戶,購併這種小公司沒什麼用。」
至於在專利部分,由於台積電擁有不少的半導體製程專利,這些專利未來也可以運用到太陽能產業中,對於台積電及茂迪在發展太陽能產業上都有很大的幫助。此外,台積電在營運管理、國際運籌等經驗,未來也有機會讓茂迪加分。
太陽能業者不諱言:「過去這個產業,相當草莽。」現在台面上的業者有具專業技術背景的學者,也不乏從機械生產轉做太陽能電池生產;業者在量化生產和保持穩定良率上,都還大有提升空間。面對競爭,台積電的製程調整能力,對茂迪良率的提升絕對有幫助。
對左元淮來說,引進台積電持股二成,還有額外的加分──以目前茂迪的董監持股來看,僅約一成左右。對左元淮這種專業經理人來說,雖說不一定要靠持股來穩定經營權,但無可諱言,在前任茂迪董事長鄭福田過世後,目前茂迪董監持股的掌控力的確並不高。引進台積電後,董監持股立刻提高到三成,對於穩固經營權仍有不小的助益。
不過,在擴大太陽能下游出海口部分,台積電的加入,目前似乎還看不出有什麼加分之處。在這個入股案宣布後,美林證券發表一篇報告,認為此合作案最大的疑慮是,台積電固然提供強大的財務援助,但卻無法協助茂迪拓展銷售通路,而後者卻是目前台灣太陽能廠最大的挑戰。
此外,有部分太陽能產業人士認為,茂迪未來可能成為台積電子公司,或甚至由台積電派主管進駐。不過,據了解,台積電希望維持茂迪的獨立發展,台積電的角色是僅占兩席董事的大股東,並不會干涉或派員介入管理。
也就是說,至少未來三年內,茂迪與台積電依然是獨立的兩家公司,各自有太陽能發展的規畫方向;長期來看,台積電透過這件合作案,可加速縮短學習曲線,未來台積電仍會自己發展太陽能事業。
在全球各國均把綠能產業視為未來最重要的產業,國內電子大廠也紛紛跳進太陽能產業;在台積電與茂迪的合作之中,最值得關注的還是,到底兩家公司的合作,會產生什麼化學變化?又會對產業造成哪些重大改變?
有合作 也有自己的路
目前,許多產業觀察家最關心的,還是雙方是否會一起發展出更新的太陽能技術;尤其是在薄膜太陽能技術上,目前全世界僅有美商 First Solar 一個成功案例,未來茂迪會不會也切入這個產業?
據了解,台積電與茂迪目前已有共識,由於茂迪目前在單晶及多晶的晶體系產品領域,競爭力已很強,未來會持續加強發展。至於左元淮本人早期是薄膜太陽能專家,但他對於發展薄膜技術卻相當審慎;每次談到薄膜技術時,他總會說,目前全世界薄膜只有一家成功公司叫 First Solar,至今還看不到 Second(第二家)Solar。
畢竟,多晶產品的太陽能轉換效率都已經在一七%以上,但薄膜的轉換效率一般僅在七至八%左右,至於 First Soalr 也不過一○%。
薄膜技術之所以受到重視,主因是過去多晶矽報價曾攀上每公斤四百美元天價,但今年以來報價已經跌到五十五美元左右,業界預估明年更會跌到三十五美元,薄膜技術的成本壓力會更大。左元淮雖是薄膜太陽能專家,但跨入薄膜技術的可能性並不高。
不過,茂迪不做的,不代表台積電不會做。據了解,目前台積電的態度是,在晶體系部分,台積電跟著茂迪學習,本身不會再投入晶體系市場。但對於薄膜技術,台積電則已做了很深入的研究,未來將切入薄膜技術;雖然目前尚未選定哪一種技術,但這是台積電在太陽能產業要創造出差異化競爭力的關鍵。
台積電會不會成為那家成功的 Second Solar,未來將是全球關心的議題。